病原学

出处:办公室 浏览次数: 1次 发布时间:2018-01-26

霍乱弧菌(V.cholerae)属弧菌科弧菌属。目前有155个血清群,其中O1群又分为古典生物型和E1 Tor生物型。霍乱弧菌菌体呈弧形或逗点状,直径0.5-0.8μm,长1.5-3μm,革兰氏染色阴性。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,无荚膜与芽胞,运动活跃,在“米泔水”样粪便中呈流星穿梭运动。经人工培养后,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,不易与肠道杆菌区别。在液体培养基内常呈单个、成对成链状,有的相连呈S形,甚至螺旋状。

霍乱弧菌兼性厌氧,对营养要求不高,在PH8.8~9.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良好。由于对酸非常敏感而对碱耐受性大,可与其他不易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肠道菌相鉴别。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8℃-37℃。

霍乱弧菌根据弧菌O抗原不同,分成Ⅵ个血清群,第Ⅰ群包括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。第Ⅰ群A、B、C三种抗原成份可将霍乱弧菌分为三个血清型:含AC者为原型(又称稻叶型),含AB者为异型(又称小川型),A、B、C均有者称中间型(彦岛型)。其中小川型和稻叶型常见,也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型别。

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,EL-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,在河水、井水、海水中可存活1~3周,在鲜鱼,贝壳类食物上存活1~2周。

霍乱弧菌对热,干燥,日光,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,耐低温,耐碱,但不耐酸,在正常胃酸中仅生存4分钟。55℃湿热15分钟,100℃煮沸1~2分钟,0.5ppm氯作用15分钟均能杀死霍乱弧菌。病人排泄物及呕吐物经25%次氯酸钙处理1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。

   霍乱弧菌产生霍乱肠毒素,是一种剧烈的致泄毒素。该毒素作用于肠壁促使肠黏膜细胞极度分泌从而使水和盐过量排出,导致严重脱水虚脱;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。

    霍乱患者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,再感染者少见。病人在发病数日,血液中即可出现特异性抗体,7℃14天抗体滴度达高峰,随后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,但能持续约3个月之外。病后小肠内可出现分泌型lgA。体液抗体与免疫的关系尚不清楚,一般认为局部SlgA可在肠粘膜与病菌之间形成免疫屏障,有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的作用。